1)第636章 高丽都司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京城的茶馆。

  前门是辅大街,后门通往主巷。

  穿着短褂的男人脚步匆忙,三三两两相约出门,穿着长裙的妇孺时不时的交头接耳,也有骑着骡马出远门的人,还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商贩。

  石砖的房子,拐角处被工匠们高超的手艺,修建的圆滑,方便行人通行,避免受伤,不像后世,甚至有人在自家墙角还得挡块大石头,生怕人撞不死。

  遇到了熟人,他们会拱手行礼,如果面对的长辈,则会弯腰行礼,妇孺们多采用屈膝礼,属于女性礼仪中的一种——万福礼。

  多福,祝祷之词。

  古代妇女相见行礼的方式,此种行礼方式多口称“万福”,故又称万福礼。

  中国流传了多年和演变,春秋已经有记载,当时并不限于女性,唐宋时期,北宋苏轼的诗中也有出现,南宋罗大经的《鹤林玉露》卷五记载,陆象山家每晨兴,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,聚揖于厅,妇女道万福于堂。

  “拐弯抹角”原本是古建筑工艺的一个专门术语,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。

  在古代,由于街巷设计较小,推车、挑担子的行人很容易在拐角处受到磕碰而受伤。

  于是房主们会要求工匠在转角处进行去角处理,让推车、挑担子的行人们更容易通行,指的就是如此,体现了古代百姓总体优良的素质道德水平之高。

  为他人着想,并不是人格缺陷,是社会风气的良好表象。

  社会是人组成的,而人离不开社会,一个良好风气的社会,对每个单独的人都是有利的。

  任何来到大明的外国人,除了感受大明的富强外,最让他们震撼的是大明的礼,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温和道德的百姓,内心的三观被颠覆。

  所以有了十六世纪的“理想国”种种美称,皆被戴到了大明头上。

  外国学者的描述中,马可·波罗可谓是欧洲放眼望洋看东方的第一人,他将中国文明介绍到欧洲,虽然他看到的只是经过战乱之后宋代残存的一点文明痕迹,但是这已经比当时的欧洲要先进好几个世纪了。

  这段话通过国内学者的翻译后,进行了注视,标注成因为蒙古人当时还没有接受汉文化。

  那么重回西方学者们的观点中,他们认为遗憾的是,马可·波罗没有见到中国传统的遴选官员的制度——科举。

  如果马可·波罗见到了,必定也会像他介绍中国物质文明那样介绍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。

  所以到了明朝万历年间,另一位意大利人,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了中国,他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,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不仅物质丰富,而且政治制度优良,简直就是柏拉图所描述的“理想国”。

  他告诉西方人一个重大的事实:“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,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