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三章 严酷的筛选4_浴血荣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根据地,将来向东发展”的方针,改到陕北去,在陕北保卫与扩大革命根据地,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。

  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,战略目标由最初的湘西,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、遵义会议的川西北、扎西会议的云贵边、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、俄界会议的“与苏联接近的地方”,一直到榜罗镇会议,终于确定为陕北。

  一年来无数牺牲和奋斗,不尽实践与探索,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。

  脱离根据地一年、长途跋涉两万余里的中央红军,终于找到了落脚点。

  这个过程可以用邓小平所讲的“摸着石头过河”来形容。

  10月,陕甘支队过岷山,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,作《七律?长征》诗:

  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
  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
 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
  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
  最黑暗的时候过去,前面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了。

  俄界会议的决议在榜罗镇会议上很快被翻了过来。它的关键点在哪里?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了陕北为我们最终的根据地,那么这又是怎么选定的呢?

  42.陕北根据地最终是怎么选定的

  中央因为在俄界会议上对形势作出了非常严重的估计,甚至到了要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了,直到榜罗镇会议,总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。

  在榜罗镇会议上,最终确定了到陕北建立陕北根据地。

  1934年9月,红军打下榜罗镇,缴获了榜罗镇邮局的报纸。

  毛泽东召见侦察连连长梁兴初、指导员曹德连,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“精神食粮”,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。

  侦察连从当地邮局搞到了这样的报纸,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《大公报》。上面登载着阎锡山的讲话:“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,完全赤化者八县,半赤化者十余县。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。”报纸还进一步披露了红二十五军、红二十六军的一些情况: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控制了大块陕北苏区根据地,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已北出终南山口,威逼西安。

  阎锡山为共产党做了一回好的情报员。毛泽东、张闻天、博古读到后,那种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兴奋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。陕北不但有红军、有游击队,而且发展迅速,颇似1931年的江西苏区。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的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不但可以避免,而且中国革命有望依托这块新的根据地获得更大发展!

  那么中央红军到陕北时发现的是什么呢?就是红二十五军实际上已经把陕北完全掌控了。红二十五军是从鄂豫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