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章河如长城_汉末之并州匪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荥阳,占领成皋之口(即虎牢关所在的成皋县)。这里有洛阳最大的粮草敖仓。

  当年刘邦与项羽战荥阳、争成皋之口,大战七十,小战四十。

  但与历史不同,孤军奋战的董卓除了要抵御关东的酸枣联军,还要防备河内孟津的偷袭。

  一旦禁军主力东出成皋,孟津的联军就会渡河,出现在洛阳城北数十里处,既可选择进攻洛阳,亦可选择掐断成皋禁军的粮道。

  这还只是洛阳周围的战事。

  在洛阳西方的弘农郡与河东郡一水相连。

  黄河几字形拐角处,在河东境内有有黄河最大的渡口,风陵渡。这里驻扎了高顺所部精锐无比的步骑万人。

  这个渡口不仅仅是见证了杨过与郭襄的凄美爱情故事。

  描写风陵渡的诗除了“风陵渡口初相遇,一见杨过误终身。只恨我生君已老,断肠崖前忆故人”这首爱情诗以外,还有更出名一首“一水分南北,中原气自全。云山连晋壤,烟树入秦川。”

  仅看诗就可知晓,跨过风陵渡,南方就是八百里广袤秦川。甚至在风陵渡南方七里处就有中原最著名的雄关之一,关中门户——潼关。

  一旦袁术攻克武关或者鹰扬大军攻克潼关,整个关中三辅八百里秦川都暴露在兵锋之下,关中将彻底与董卓失去联系。

  对洛阳的围攻,大抵部署都是如此,走得是堂堂正正的兵法正道,以势取胜。

  这种部署不仅曹操看得出来,历史上袁绍也是如此规划的,甚至董卓的防御方案也是以此为应对。

  精通兵法的人对此都有类似的见解,但韩浩接下来的部署却令所有人耳目一新。

  “善战者,必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我军汇聚十州之精锐,财宝不可胜数,可汇聚战船千艘,化大河天险为我军之长城。”

  化黄河为长城?

  众人纷纷思索。

  长城的军事意义何在?

  首当其冲的便是防御价值。有长城在,小股游牧骑兵就无法随意越过城墙展开偷袭。

  张瑞登过长城,真正站在城墙上才能感受长城之雄伟。

  那一刻张瑞曾经思索,游牧民族究竟怎样才能翻山越岭骑马抵达长城之下,又怎样才能以血肉之躯徒手翻越这道壁垒?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

  所以自古游牧大军想进入关内一直走得便是那几条固定的、相对平坦的道路。

  在防御之外,长城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进攻的跳板。

  游牧民族无法跨越长城,诸夏大军却可以在长城内从容汇聚,随时随地从长城任何关口出击。

  以有备而攻敌不备。

  一方养精蓄锐,名师劲旅云集。一方猝不及防,仓促应战。结果已是不言而喻。

  黄河天险亦是如此。

  董卓的部队无法轻易越过黄河,进攻河内的联军。

  而拥有大量水师的联军,却能以黄河为跳板,随意在任何地方展开登陆。

  董卓能做的就是派出大量铁骑沿河巡视,消极防守。

  但是稍微了解兵法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“久守必失”。

  董卓以一州而抗衡天下,就注定了他对云集在河内的黄河水师毫无办法。这是实力、底蕴上的根本差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