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九章清除儒家余毒,准备原始积累_汉末之并州匪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远方。

  如果国内定下军队忍耐,全心全意搞建设的思潮,那么这些将门后代就只能在军中混吃等死,消磨时间了。

  这是每一个有理想,有抱负的将门青年都不愿接受的。

  赵虞笑着对蔡琰说道:“蔡贵人生性冷清,淡若幽兰,未曾想令尊这高徒竟然如此犀利暴烈。”

  与赵虞不同,张瑞却十分欣赏王粲的这番言论,甚至不吝给予了其一番掌声。

  这番高谈阔论,着实配得上众人热切期望来这里认真聆听。

  尤其对张瑞而言,后世的许多思想都被儒家修订过了,往日里印象都是绝不轻起战端,异国不来进犯,自己绝不主动寻衅。

  直到孟朝这场思潮碰撞,对其他人效果如何还不得而至,但绝对重塑了张瑞的三观,使之更符合这个时代。

  比如那句:“非利不动,非得不用”,此前张瑞真的从来没有往这面细想过。

  假如一场战争,能够使国家获取利益,助国家完成财富积累,推动文明发展。

  那为什么不打?

  为什么要拘泥于迂腐的仁义道德?

  难道就因为对方没有来攻打自己?

  那异位思考,双方实力对调,对方强大而孟朝弱小,对方会放过孟朝吗?

  这是个很显然的问题,肯定不会啊。

  可为什么对方来进攻中原就合情合理?中原主动进攻对方,就感觉背负了沉重的思想负担,要被无数人指指点点?

  张瑞觉得是之前被儒家束缚的实在太惨。

  这次的思潮碰撞,结果如何暂且不提,至少王粲的理论,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,解放许多将门子弟的思想束缚。进一步清除儒家思想余毒。

  后面何晏与王粲的激烈辩论,张瑞都没有详听,一直在思考一件事。

  那就是将儒家思想不适合治国的理念逐渐剔除。

  儒家适合修身,而不适合治国的事实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验证过一次了。在宋元明清,也都有所体现。

  张瑞既然已经亲眼目睹了儒家得弊端,理所应当要有所规避。

  激烈的掌声打断了张瑞的思绪,台上何晏正拱手行礼,面色平静。

  张瑞问道:“发生了何事?”

  赵虞赞道:“这何晏貌似女子,内心竟十分刚毅自强。其所言,强国本就是孤独的,自强自立方能独秀于林,堪称高屋建瓴,引领思潮。”

  “强国本就是孤独?”张瑞轻声复述了一遍。感觉眼前一亮,似乎有些想清了孟朝将来的发展方向。

  于是回到皇宫之后,张瑞便招来了内阁首辅审配,对其说道:“朕今日在筵经馆听学者论道一天,只感觉茅塞顿开。”

  “以我朝如今情况而言,想要扩大手工生产、提高整体经济水平、进入天下大同,卿以为可能实现吗?”

  审配犹豫了一下,说道:“事在人为,以陛下之神武天资……”

  “别说虚言,直说可能吗?”

  审配沉默了瞬间,还是缓缓摇头,说道:“恕臣直言,我朝似乎距天下大同相距甚远。”

  张瑞点了点头,别说天下大同了,就是距离工业社会也相距甚远。

  以此前孟朝的经济状态,正处于封建小农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时间。

  哪怕张瑞自己都不相信孟朝会有机会进入工业生产时代。

  可是这次的思潮之辩,让张瑞清楚了解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。

  那就是孟朝此前就完全不具备进入工业社会的条件,文明底蕴就不足。甚至连进入工业社会前的元始积累准备都没有完成。

  而历史上西方进入工业社会的前提是什么?正是将大量财富搬回国内,从而为工业革命铺垫了财富基础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