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十二章 争鸣之困(三)_战国野心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?有些人固然希望有自己的一块土地;可有的人却很希望做人家奴并且很高兴;而且他们分掉了贵族的土地也是损害了贵族的利使得贵族不高兴,这似乎也不对……”

  这弟子说的这种情况真实存在,人是社会的人,也有整体的阶层利益,但到单独的人,便未必如此。

  譬如封地制度下,一些人作为封主的家臣、家奴、圉奴、圃奴,那是相当的开心,甚至于舍不得主人,和主人产生了某种依存之后的亲密。

  这样的人,强制他们耕种土地、分给他们土地,他们反倒怨恨,有甚者可能还会想着替被墨家搞死的主人复仇。

  如果杨朱学派只是那种无脑的、肤浅的个人主义,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无解的,也必然是要反对墨家的:墨家所谓民为神主,万民之意为义,万民之利为利,按照肤浅无脑的个人主义那肯定是要反对的,多数人的利凭什么要压到少数人的利,这是伤害了少数人。

  然而杨朱学派并不是。

  面对弟子的问题,孟孙阳反问道:“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前提,是不悉奉天下以养一人。在不能做到不奉天下以养一人的情况下,谈什么不拔一毛以利天下那是可笑的。”

  “如果悉奉天下以养一人,本身就是不合理的,那么这种不合理的利被取走后的不高兴,我们为什么要在乎呢?”

  “当每个人都有毛可拔的时候,才有资格谈不拔一毛天下可治。如今天下虽大,又有几人可谓能拔一毛?”

  孟孙阳的师弟子华子称赞道:“然!昔者,杨子言:善治外者,物未必治;善治内者,物未必乱。以若之治外,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,而未合于人心;以我之治内,可推之于天下。”

  这也算是杨朱学派和墨家的重大分歧之一。

  墨子曾经定义过线段和点,他称点为线段之体、线段为点之兼。

  墨家的兼爱也好,同义也罢,将人看做一个整体,即为兼人。

  杨朱学派则将人,看成是一个又一个单独的个体,称之为体人。

  兼与体,并不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争端,而是关于“人的本质”的一种争端。

  脱离了社会、脱离了阶层乃至于脱离了一切社会关系的人,到底是不是道义中的人?

  墨家经过适的修正后,是将天下看做一个整体,认为天下的运行自有其规律,可称之为天志,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,考虑问题的时候考虑的是人的集合体,考虑的是整个天下的规律。

  而杨朱的个人主义,则是用感性去看待人,所谓人格、人欲,将天下视作是无数个个体的人存在的现实,所考虑的一切都是基于单个的人。

  而这两种争端,在反封建贵族的时候,其实虽然不可调和,但却是可以合作的。

  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,会导致贵族制度的解体。

  极端的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