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反胃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金匮云。问曰。病患脉数。数为热。当消谷引食。而反吐者。何也。师曰。以发其汗。令阳微膈气虚。脉乃数。数为客热。不能消谷。胃中虚冷故也。脉弦者。虚也。胃气无余。朝食暮吐。变为胃反。寒在于上。医反下之。今脉反弦。故名曰虚。

  凡脉阳盛则数。阴盛则迟。其人阳气既微。何得脉反数。脉既数。何得胃反冷。此不可不求其故也。盖脉之数。由于误用辛温发散而遗客热。胃之冷。由于阳气不足而生内寒。医不达权通变。见其脉数。反以寒剂泻其无辜。致上下之阳俱损。其脉遂从阴而变为弦也。上之阳不足。日中以前。所食亦不消化。下之阳不足。日暮以后。阳亦不入于阴。而糟粕不输于大小肠。从口入者。惟有从口出而已。故曰胃气无余。言胃中之阳气。所存无几。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。

  寸口脉微而数。微则无气。无气则营虚。营虚则血不足。血不足则胸中冷。

  上条以汗下之故。而致病脉若此。此条以上焦营卫不逮。亦致反胃之证。故不复叙。唯言脉之阴阳本象。今微而数。微乃失阳之象。数乃失阴之体。奚止客热而已。胸中者。营卫之海。营卫虚。不统于胸中。故胸中冷矣。夫营卫之气。出入脏腑。健运周身。本生于谷。复消磨其谷。营卫非谷不充。谷非营卫不化。所以胸中冷者。亦必致胃不纳谷也。虽然。当以正气不足论之。若以热治寒。不惟反助客热。且复耗其气。损其阴矣。世人治是病。非丁、附则姜、桂。孰知正气为何如哉。

  趺阳脉浮而涩。浮则为虚。涩则伤脾。脾伤则不磨。朝食暮吐。暮食朝吐。宿谷不化。名曰胃反。脉紧而涩。其病难治。脾气运动。则脉不涩。胃气坚固。则脉不浮。今脉浮是胃气虚不能腐熟水谷。脉涩是脾血伤不能消磨水谷。所以阳时食入阴时反出。阴时食入阳时反出。盖两虚不相参合。故莫由转输。下入大小肠也。河间谓趺阳脉紧。内燥盛而中气衰。故为难治。可见浮脉病成。必变紧脉也。况紧而见涩。明是亡血之象。上脘亡血。膈间干涩。食不得入。

  下脘亡血。必并大小肠皆枯。食不得下。故难治也。

  呕而脉弱。小便复利。身有微热。见厥者难治。四逆汤主之。

  谷入于胃。长气于阳。脉道乃行。今胃不安于谷而成呕。呕则阴气不资于脉。故脉弱。弱则阳气虚不能充于内外。下焦虚。则小便自利。上焦虚。则浊气上升。逼迫其浮阳于外。外虽假热。内实真寒。证成厥逆。顷刻决离而不返矣。治之诚难。非四逆汤不能挽回也。

  诸呕吐。谷不得下者。小半夏汤主之。

  诸呕吐。谷不得下。指暴病呕吐而言。故以半夏、生姜涤除胃中痰饮。水谷自无阻碍矣。

  胃反呕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