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湿(湿热)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经云。诸湿肿满。皆属于脾。地之湿气。感则害人皮肉筋脉。阳受风气。阴受湿气。身半以下者。湿中之也。伤于湿者。下先受之。声如从室中言。是中气之湿也。湿胜则濡泻。因于湿。首如裹。湿热不攘。大筋短。小筋弛长。短为拘。弛长为痿。因于气为肿。四维相代。阳气乃竭。

  首为诸阳之会。其位高。其气清。其体虚。故聪明系焉。却被湿土之独气熏蒸。清道不通。

  故沉重不利。似乎有物蒙之。失而不治。湿郁为热。热留不去。热伤血不能养筋。故为拘挛。湿伤筋不能束骨。故为弱痿。素尝气疾。湿热加之。气湿热争。故为肿。诸阳受气于四肢也。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。全以风治者误矣。

  风寒暑皆能中人。惟湿气积久。留滞关节。故能中。非如中风寒暑之暴也。外中湿者。或山岚瘴气。或天雨湿蒸。或远行涉水。或久卧湿地。则湿从外中矣。其证关节疼重。头重体疼。腹胀烦闷。昏不知人。或四肢倦怠。腿膝肿痛。身重浮肿。大便泄泻。小便黄赤。羌活胜湿汤。若一身尽痛。为风湿相搏。除风湿羌活汤。肢体烦疼。头重鼻塞。或见泄利。或下清血。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。神术汤。湿毒下血。大便泄泻。四肢沉重。升阳除湿防风汤。若腰以下重着。为湿滞经络。渗湿汤。然病有伤中之不同。伤湿者。足太阳膀胱经也。中湿者。足太阴脾经。或足少阴肾经。伤膀胱则烦渴引饮。小便不利而肿胀。五苓散。着脾则四肢浮肿。不能屈伸。大便多溏。此醇酒浓味水湿等物所伤。湿从内中也。除湿汤。着肾则腰疼身重。小便不利。此醉卧湿地。或下体湿衣所伤。湿从外中也。肾着汤。湿盛身疼。小便不利。体重发渴者。五苓散加羌活。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。羌活胜湿汤。在下在内者。当利小便。五苓散。东垣云。治湿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然亦不可过治。病去六七.即当改用理脾之剂。如水去其地犹湿。若过用之。肾水受亏矣。

  罗谦甫云。春夏之交。病如伤寒。其人汗自出。肢体重痛。转侧难。小便不利。此名风湿。

  非伤寒也。阴雨之后卑湿。或引饮过多。多有此证。但多服五苓散。小便通利。湿去则愈。切忌转泻发汗。小误必不可救。初虞世云。医者不识。妄作伤风治之。发汗死。下之死。己未京师大疫。正为此。罗得其说。救人甚多。大抵五苓散能分水去湿。胸中有停饮及小儿吐欲作痫。五苓散最妙。以中有桂。辛温能散肝脾之结耳。戴复庵云。五苓散。仲景本治太阳汗湿之邪自经犯本。故取治风湿自汗。肢体重痛。渴而小便不利者最宜。若无烦渴小便不利者。此邪犹在经。宜用羌活胜湿汤。或除风湿羌活汤选用。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