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90章 刘盈:捞乡,你还有个女儿啊!_天命唯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松松卖出成百上千块的高价。

  但在现在,因为地广人稀,遍地都是野物的原因,大河里生态极好,十斤重的大鱼比比皆是。

  片刻之后,地笼放下,刘盈搬了个小马扎坐在树下嗯等。

  突然,一块被泥土半掩的界碑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  他拖着小马扎走进细看,界碑上的文字已经基本上消磨不见,只留下了零零碎碎的几个字,表明了这曾是齐赵两国的分界线。

  刘盈看了看他现在所处的地形,发现这里是一处有些残破的大堤。

  之所以说是残破,是因为新的堤坝,位于此地向南两里之地。

  虽然不如旧的堤坝高,但胜在修的足够结实。

  嗯,新的堤坝,是秦国修的。

  上古之时,黄河夺淮入海,生生堆出了一块苏北平原,但在公元前两千年的时候,突然改道华北,从后世的七里海公园流入大海。

  因此,产生了著名的历史事件。

  大禹治水。

  但在大禹治水之前,河道尚未形成,母亲河摇着花手频繁改道,将整个黄河中下游变成了黄泛区。

  受限于生产力的原因,大禹治水的方式就是堵不如疏。

  也就是利用太行山和部分堤坝,打造一个受到人类控制的黄泛区。

  反正中原地区西高东低,河水就算是泛滥了,也会慢慢向东流入大海。

  牺牲一小片,换来整体的利益。

  地广人稀,就是这么任性。

  但随着时间推移,中原的人口在慢慢增加,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之后,大家整体进入铁器时代。

  于是,齐晋郑鲁等国,为了保障自家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没,纷纷选择加高自己这一边的河堤。

  一轮工程竞赛后,河堤越修越高,相应的,河床随之高升。

  公元前六零五年,也就是周定王五年,黄河在宿胥口决口,河道整体向南,夺漳河入海。

  于是,所有人就开摆了。

  修鸡毛河堤,还是把钱省下来发展军备,灭了临近的小国来的实惠……

  但这时候黄河的泥沙量不大,比如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中写道: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河水清且涟漪。

  这种佛系行为,反而没有造成太大的自然灾害。

  所以后来的魏国,才会将都城迁到了位于大河边上的大梁,修建鸿沟,贯通南北水系。

  只可惜福兮祸兮,王贲攻魏时期,直接掘开鸿沟淹了大梁,魏国以水而兴,以水而亡。

  随后天下一统,就有了刘盈此刻看到的新旧两条河堤。

  春秋末期,随着气温和降雨量的逐年降低,大河携带的泥沙量逐年增多,正如同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中所说那样,俟河之清,人寿几何。

  就是说人的寿命很短,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。

  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,除非能将黄土高原的疏松土层整体夯一遍,否则水土流失的情况是无法根治的。

  所谓的退耕还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o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